1.精准利用心理弱点:
老年人对子孙安危极度敏感,诈骗分子通过虚构紧急事件(如被抓、受伤),利用慌乱心理削弱判断力。
固定电话作案、假冒“民警”“所长”等身份,进一步增加欺骗性。
2.“线上+线下”组合套路:
线上冒充亲属骗取信任,线下安排“工具人”当面取款,形成闭环,逃避监管。
3.“工具人”助纣为虐:
贺某等3人虽未直接实施诈骗,但明知资金系犯罪所得仍协助转移,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同样需承担刑事责任。
?核实身份:接到“亲属”求救电话时,务必通过其他亲属或常用联系方式确认,勿轻信陌生来电。
? 拒绝现金交易:公检法机关不会要求私下交付现金,更不会派人上门取款。
? 警惕高利诱惑:勿因“轻松赚快钱”充当“取款工具”,否则可能成为共犯。
? 多与家人沟通:子女应常向老人普及反诈知识,提醒其遇事多商量。